在南靖县靖城镇尚寨村有一座小山,形如圆珠,因夹于镜山与磨石山之间,形如二龙抢珠,故称宝珠岩。山顶多怪石,下有溪流左右回绕。
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年),由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登科中举,次年中进士、官居余干县承的黄仁义、庠士卢遂、黄功等人率领各乡耆老,启禀县令杨通,蒙核准后在宝珠岩兴建周濂溪祠,设立社学,以尊崇理学为宗旨,祠正中供奉宋理学家周敦颐。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、理学家,道州营道(今湖南省道县)人,曾知南康军。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,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,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。著作有《太极图说》和《通书》等,后人编为《周子全书》。周敦颐是宋理学之开祖,他的学生中有程澋、程颐两兄弟,史称二程,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。后来的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。
周濂溪祠地处山清水秀的宝珠山,据《南靖县志》(乾隆版)记载,“祠以圆山五峰为屏障,榜眼大帽为藩篱,天马诸山,势如星拱,明灯继晷,如珠发炬,自此,地多出科目。”这里环境优美,空气清新,是学习的好地方。来这里求学的学生,在老师的教诲下,发奋苦读,科举考试榜上有名。最早登科第的是明永乐九年(1412年)的辛卯科,当时在学学生7人上省赴试,有5人齐中举人。到了永乐十三年(1416年),这5人中又有一人榜眼及第,一人中进士,所以有“宝珠瑞气多,七子五登科”的佳话。这5人登科第仕途情况如下:
李贞,永丰里人,十岁能文,志行超卓,明永乐十三年(1416年)榜眼及第,授翰林院编修。参与编修《四书五经性理大全》。后来因为不肯参与修佛书,被贬高州教授,其子孙入籍高州。
江澄,字守礼,雁塔总人,明永乐十三年(1416年)登进士,授户部郎。
赖清,明永乐九年(1412年)辛卯科举人,沈府(属辽宁沈阳)教授。
张骥,明永乐九年(1412年)辛卯科举人,耒阳(属湖南衡阳道)训导。
卢闰,明永乐九年(1412年)辛卯科,新野(属河南南阳府)教谕。
到了明英宗正统九年(1444年),余慈再次登第甲子榜。
以后,由于“居民竞取山石,由是科名吨减”,到了明正统九年(1444年),周濂溪祠倒塌。
明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,山城下碑人黄美中中举,做了松阳县令,重新兴祠办学,发出请帖延聘四方名贤前来讲学,社学再次兴盛。到了明末清初,周濂溪祠又一次被废。
清康熙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间(1695至1696年间)和乾隆八年(1743年),乡贤和文人曾两次议论重修社学,但都没有实施。直到嘉庆十七年(1812年),由当时的县正堂太老爷刘朝祚、学正赵鉴等官员和本县的知名人士筹资第三次修建社学。现存清嘉庆年间重修祠碑刻一座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周濂溪祠遭受破坏。1998年,地方知名人士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,第四次修建周濂溪祠。新建筑为大式大木歇山斗拱,周围廊式,殿堂建筑面积158平方米,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。
周濂溪祠旁有建于明洪武元年(1368年)的道源亭,亭柱留有明代石刻:“镜山耸峙峰头直探天根,珠海环流水面长披太极。”亭始建时为木构,清乾隆年间,由木构改石构,为六角空心三层三檐,平面呈六角形亭阁式。通高12.32米,第二、第三层均有石栏杆,为花岗岩石构,石板条衔接缜密,工艺精巧。清举人吴士霖诗曰:“古道岧峣不可攀,濂溪祠下仰珠山,也知此日吟风月,谁识当年乐孔颜。”
站在宝珠岩上极目远望,一座座青山葱茏郁翠,一片片蕉园硕果累累,一幢幢厂房栉比鳞次,青山、绿水、蓝天、白云,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,令人心旷神怡,浮想联翩。
⊙饶秀峰 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