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,本土超市都远不如这些外来商超“大咖”。不过,面对激烈竞争,本土超市不甘示弱。它们在夹缝中求发展,打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。吉马购物便是其中一员。
细心的市民一定注意到,我市的多家吉马购物商场最近换“头像”了。其店招从原来的红色系,变成了紫色系,温馨而时尚。以往,为了多摆一些货,每个地方都设置高高的货架,摆满各种商品。如今去繁从简,橱柜降低了,商品摆放更有序,成片的落地玻璃清楚地展示店里的情况。
“虽然在规模上不能和外来大超市媲美,但作为本土连锁超市,我们更注重本地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心理。本次改造我们从店堂形象、平面布局以品类结构进行改造,让门店更简洁明了,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。”吉马购物商场总经理陈丽红笑着跟记者介绍。
记者发现,改造后的吉马购物商场,市民日常最需要的生鲜品类被摆在了入口的显眼位置,与此前“日用品开头,生鲜在最后”的格局大不相同。“近年来,市民的消费习惯、消费理念都在改变。作为社区型的超市,消费者购物需求很直接。生鲜作为每日必需品,是消费者最需要的。”顺着陈经理的指引,记者看到,蔬菜、水果、海鲜、冻品、面食、肉制品、粮油调味、散食干货……一日三餐所需的食材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货架或陈列柜里,数量不多,但品类却很齐全。消费者只需花上一会儿时间,一顿饭需要的材料就能购齐。“我们的定位就是满足客户一日三餐的基本生活需求,追求简单、实际的购物理念,想顾客所想,做顾客所需。”
的确,在情感营销和关系营销越来越重要的今天,如何在定位上有别于外来超市,更好地吸引消费者也是本土超市发展的重点。陈经理告诉记者,改造后的吉马购物商场,每家店销售的产品看似相同,却又各具特色。如吉马胜利店,因为靠近市医院,店里会把病人及家属所需的日常用品作为销售重点;市区马灶路新元分店周围因为有多所学校,饮料、休闲食品、文具类的排面占比较大;荣昌店因为辐射多个小区,生鲜产品、生活用品的比重也会加大。
“我们还引入如郭坑馒头、东山海魁系列冻鲜产品等本地热销产品。本地的风俗节日前,各大门店也会加大水果、糕点、祭祀用品等的订货及供应。”陈经理表示,在激烈的竞争下,只有迎合消费者的需求,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道路,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壮大。
■本报记者 陈利敏 文/图